学堂 学堂 学堂公众号手机端

贾谊论(苏轼《晁错论》)

miaosupai 4小时前 阅读数 3 #新闻资讯

才高者何以自处:从《贾谊论》看知识分子的精神困境

贾谊论(苏轼《晁错论》)
(图侵删)

"非才之难,所以自用者实难。"苏轼在《贾谊论》中的这句论断,道破了中国历史上知识分子永恒的困境。贾谊,这位西汉初年的天才政治家,二十出头便被汉文帝召为博士,不到一年又破格提拔为太中大夫,却在短暂的辉煌后迅速陨落,最终郁郁而终,年仅三十三岁。苏轼以冷静而深刻的笔触剖析了贾谊悲剧的根源,不仅是对一个历史人物的评价,更是对知识分子精神困境的普遍性思考。当我们重新审视《贾谊论》,会发现其中蕴含的智慧对当代知识人如何自处、如何与权力对话,仍具有鲜活的启示意义。

贾谊之才毋庸置疑。他的《过秦论》气势磅礴,分析精辟;《论积贮疏》切中时弊,见解独到。汉文帝初见他时,"不问苍生问鬼神"的著名场景,恰恰反衬出这位年轻才子的非凡魅力。然而,正如苏轼犀利指出的:"贾生志大而量小,才有余而识不足。"贾谊的悲剧不在于缺乏才华,而在于缺乏运用才华的智慧。当他的改革主张未被文帝全盘接受时,他不是调整策略、等待时机,而是"自伤哭泣,至于夭绝",这种极端反应暴露了他性格中的致命缺陷——缺乏必要的政治韧性与现实感。

苏轼对贾谊的批评看似严苛,实则蕴含深切的同情与理解。他指出贾谊若能"上得其君,下得其大臣",循序渐进地推行主张,或许能成就更大功业。这种批评背后,是苏轼对知识分子与权力关系的深刻洞察。在中国传统政治文化中,知识人往往陷入一种两难:要么彻底妥协,丧失独立人格;要么激烈对抗,导致自我毁灭。贾谊选择了后一种极端,而苏轼试图指出还存在第三条道路——在坚持原则的同时保持策略的灵活性,在理想主义中融入现实主义的智慧。

历史总是惊人地相似。从屈原的投江到李贽的狱中自尽,从谭嗣同的"我自横刀向天笑"到老舍的太平湖悲剧,中国知识分子不断重复着贾谊式的命运。这种重复不能简单归因于外部环境的压迫,更反映了知识群体自身的精神局限。我们太容易陷入非此即彼的思维陷阱:要么天真地相信凭借才华就能改变一切,要么在挫折后彻底遁入虚无。贾谊的早逝警示我们,仅有才华与 *** 远远不够,还需要那种在复杂现实中守护理想又不被现实吞噬的生存智慧。

当代知识人面临着比贾谊时代更为复杂的境遇。在专业化、碎片化的现代社会中,知识分子的社会角色发生了深刻变化,但如何自处的问题依然存在。我们或许不再有"致君尧舜"的政治抱负,但仍需思考:如何在商业大潮中保持学术操守?如何在流量至上的媒体环境中守护思想深度?如何在"内卷"的压力下不丧失精神追求?这些问题的本质与贾谊面临的困境一脉相承——才高者何以自处?

从《贾谊论》中,我们得到的启示是多重的。首先,知识分子需要培养"韧性的智慧",既不轻易妥协,也不轻言放弃,在长期坚持中寻找机会。其次,要超越简单的二元对立思维,认识到理想与现实之间存在着广阔的中间地带。再次,必须警惕自我悲情化的倾向,贾谊的早逝固然令人唏嘘,但过度的自我悲情只会加速精神的崩溃。最后,或许最重要的是,当代知识人需要重新定义自己的社会角色与使命,在专业领域深耕的同时,保持对公共事务的关切与介入。

苏轼在文末感叹:"呜呼!贾生志大而量小,才有余而识不足也。"这声叹息穿越千年,依然回荡在每个有理想的知识分子心头。贾谊的故事告诉我们,才华是一把双刃剑,既能开辟道路,也可能伤害自身。真正的智者不仅要有洞察世事的眼光,更要有安顿自我的能力。在这个意义上,《贾谊论》不仅是对一个历史人物的评价,更是一面镜子,照出每个才高者都必须面对的精神考验——如何在复杂的世界中,既保持内心的火焰,又不被这火焰所吞噬。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xx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xx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热门
标签列表

    才高者何以自处:从《贾谊论》看知识分子的精神困境

    贾谊论(苏轼《晁错论》)
    (图侵删)

    "非才之难,所以自用者实难。"苏轼在《贾谊论》中的这句论断,道破了中国历史上知识分子永恒的困境。贾谊,这位西汉初年的天才政治家,二十出头便被汉文帝召为博士,不到一年又破格提拔为太中大夫,却在短暂的辉煌后迅速陨落,最终郁郁而终,年仅三十三岁。苏轼以冷静而深刻的笔触剖析了贾谊悲剧的根源,不仅是对一个历史人物的评价,更是对知识分子精神困境的普遍性思考。当我们重新审视《贾谊论》,会发现其中蕴含的智慧对当代知识人如何自处、如何与权力对话,仍具有鲜活的启示意义。

    贾谊之才毋庸置疑。他的《过秦论》气势磅礴,分析精辟;《论积贮疏》切中时弊,见解独到。汉文帝初见他时,"不问苍生问鬼神"的著名场景,恰恰反衬出这位年轻才子的非凡魅力。然而,正如苏轼犀利指出的:"贾生志大而量小,才有余而识不足。"贾谊的悲剧不在于缺乏才华,而在于缺乏运用才华的智慧。当他的改革主张未被文帝全盘接受时,他不是调整策略、等待时机,而是"自伤哭泣,至于夭绝",这种极端反应暴露了他性格中的致命缺陷——缺乏必要的政治韧性与现实感。

    苏轼对贾谊的批评看似严苛,实则蕴含深切的同情与理解。他指出贾谊若能"上得其君,下得其大臣",循序渐进地推行主张,或许能成就更大功业。这种批评背后,是苏轼对知识分子与权力关系的深刻洞察。在中国传统政治文化中,知识人往往陷入一种两难:要么彻底妥协,丧失独立人格;要么激烈对抗,导致自我毁灭。贾谊选择了后一种极端,而苏轼试图指出还存在第三条道路——在坚持原则的同时保持策略的灵活性,在理想主义中融入现实主义的智慧。

    历史总是惊人地相似。从屈原的投江到李贽的狱中自尽,从谭嗣同的"我自横刀向天笑"到老舍的太平湖悲剧,中国知识分子不断重复着贾谊式的命运。这种重复不能简单归因于外部环境的压迫,更反映了知识群体自身的精神局限。我们太容易陷入非此即彼的思维陷阱:要么天真地相信凭借才华就能改变一切,要么在挫折后彻底遁入虚无。贾谊的早逝警示我们,仅有才华与 *** 远远不够,还需要那种在复杂现实中守护理想又不被现实吞噬的生存智慧。

    当代知识人面临着比贾谊时代更为复杂的境遇。在专业化、碎片化的现代社会中,知识分子的社会角色发生了深刻变化,但如何自处的问题依然存在。我们或许不再有"致君尧舜"的政治抱负,但仍需思考:如何在商业大潮中保持学术操守?如何在流量至上的媒体环境中守护思想深度?如何在"内卷"的压力下不丧失精神追求?这些问题的本质与贾谊面临的困境一脉相承——才高者何以自处?

    从《贾谊论》中,我们得到的启示是多重的。首先,知识分子需要培养"韧性的智慧",既不轻易妥协,也不轻言放弃,在长期坚持中寻找机会。其次,要超越简单的二元对立思维,认识到理想与现实之间存在着广阔的中间地带。再次,必须警惕自我悲情化的倾向,贾谊的早逝固然令人唏嘘,但过度的自我悲情只会加速精神的崩溃。最后,或许最重要的是,当代知识人需要重新定义自己的社会角色与使命,在专业领域深耕的同时,保持对公共事务的关切与介入。

    苏轼在文末感叹:"呜呼!贾生志大而量小,才有余而识不足也。"这声叹息穿越千年,依然回荡在每个有理想的知识分子心头。贾谊的故事告诉我们,才华是一把双刃剑,既能开辟道路,也可能伤害自身。真正的智者不仅要有洞察世事的眼光,更要有安顿自我的能力。在这个意义上,《贾谊论》不仅是对一个历史人物的评价,更是一面镜子,照出每个才高者都必须面对的精神考验——如何在复杂的世界中,既保持内心的火焰,又不被这火焰所吞噬。

  • 外敷是什么意思(外敷和外用的区别)
  • 油价什么时候下降(下能油价上调还是下调)
  • 比翼漫画
  • 白夜追凶和重生有关系吗(白夜追凶最大BOSS)
  • 大欢最好听的十首歌(大欢最火的五首歌曲)
  • 正国级有多少个(正国级与副国级有几个)
  • 爱因斯坦的一生经历及介绍(爱因斯坦的一生介绍简单)
  • 佛头果(释迦果一斤多少元)
  • 铜元图片大全和价格(铜元20文值多少钱)
  • 白铜回收价多少钱一斤(镀锡铜排价格一公斤多少钱)
  • 霍元甲歌词(万里长城歌词全部)
  • 如何预防校园欺凌简短10条(预防校园欺凌的方法)
  • 我家住在翻斗花园(翻斗花园的暗语和含义)
  • 捷普上调2025年的盈利与营收预期
  • 粗旷是什么意思(粗犷是夸人还是损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