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谣中的生命哲学:《阿门阿前一颗葡萄树》的隐喻世界

"阿门阿前一颗葡萄树,阿嫩阿嫩绿地刚发芽,蜗牛背着那重重的壳呀,一步一步地往上爬……"这首看似简单的童谣,自上世纪八十年代诞生以来,已经传唱了近四十年。它像一颗文化的种子,在中国几代人的童年记忆中生根发芽。当我们以成人的眼光重新审视这首童谣时,会发现其中蕴含着惊人的深度——它不仅仅是一首儿童歌谣,更是一部关于生命成长的微型史诗,一个关于坚持与希望的哲学寓言。
葡萄树在童谣中并非偶然出现。从植物象征学的角度看,葡萄树在世界各大文化中都具有特殊意义。在基督教文化中,葡萄树象征生命与神的子民;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葡萄则因其藤蔓绵长、果实累累而成为多子多福的象征。童谣中的葡萄树"阿嫩阿嫩绿地刚发芽",呈现的是生命初始阶段的脆弱与希望。这种植物意象的选择,为整首童谣奠定了关于生命成长的基调。值得注意的是,葡萄树的生长过程——从发芽到结果——恰好与儿童的生命成长轨迹形成巧妙呼应,这或许正是创作者选择葡萄树而非其他植物的深层原因。
蜗牛的形象在童谣中被赋予了更为丰富的内涵。从表面看,蜗牛"背着那重重的壳",行动缓慢,似乎处于劣势;但换个角度看,蜗牛随身携带的壳也是它的家,是它的保护与依靠。这种双重性使蜗牛成为一个关于生命韧性的完美隐喻。蜗牛"一步一步地往上爬"的画面,展现的正是一种不因自身局限而放弃的精神。在当代社会崇尚速度与效率的背景下,蜗牛的慢反而成为一种抵抗性的存在方式,提醒我们生命的价值不在于速度,而在于坚持的方向与过程中的体验。
童谣中反复出现的"阿"字前缀——"阿门"、"阿嫩"、"阿树"、"阿黄"——构成了一种独特的语言韵律。这种前缀并非现代汉语的常规用法,而是带有某种民间口语色彩和地域特色,为童谣增添了亲切感和音乐性。从语言人类学的角度看,这种前缀的使用创造了一种介于现实与童话之间的语言空间,使听者自然而然地进入一个被施了魔法的想象世界。正是通过这种语言上的陌生化处理,童谣得以超越其字面意义,获得更为普遍的情感共鸣。
童谣中看似简单的角色设置——葡萄树、蜗牛、黄鹂鸟——实际上构成了一个微缩的生态系统。葡萄树作为植物代表生命的根基与支撑;蜗牛作为无脊椎动物代表坚持不懈的精神;黄鹂鸟作为脊椎动物代表来自外界的评判与质疑。这三种生命形式的互动,构成了一个关于成长环境的完整隐喻。黄鹂鸟的嘲笑("葡萄成熟还早得很哪,现在上来干什么")尤其耐人寻味,它象征着成长过程中难以避免的外部质疑与否定声音。而蜗牛对这类声音的置之不理("等我爬上它就成熟了"),则展现了一种宝贵的生命智慧:坚持自我节奏,相信时间的力量。
当我们把这首童谣放回其创作的历史语境——上世纪八十年代的中国,会发现它其实承载着特定时期的社会心态。改革开放初期的中国,正像那棵刚发芽的葡萄树,充满希望又面临挑战;而普通民众则如同那只蜗牛,背负着历史的重担,却依然怀揣梦想,一步一步向前。童谣中蕴含的这种积极向上的精神,与当时整个社会渴望改变、追求进步的氛围高度契合。这也是为什么这首看似简单的童谣能够超越时代,持续引发共鸣——它触碰到了人类心灵中关于希望与坚持的普遍情感。
《阿门阿前一颗葡萄树》的艺术魅力在于,它用最简练的语言和意象,构建了一个丰富的隐喻世界。在这个世界里,植物与动物的互动成为人类处境的镜像;童谣的节奏与重复成为生命律动的回声。当我们教孩子唱这首童谣时,我们不仅在传递一段旋律,更在传递一种生命态度:承认局限但不被局限定义,面对质疑但坚持自己的节奏,相信时间会带来成熟与收获。
在当代社会普遍焦虑、急功近利的氛围中,这首童谣所蕴含的"蜗牛哲学"反而显示出特别的治愈力量。它提醒我们,生命的成长有其自然规律,真正的进步往往来自于日复一日的坚持而非一蹴而就的跃进。当我们感到疲惫或迷茫时,或许可以轻声哼唱这首童谣,让自己回到那个"阿嫩阿嫩绿地刚发芽"的初心状态,像蜗牛一样,不问远方,只顾当下,一步一步地往上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