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无用"的阅读中寻找精神的栖息地:王冕好学的现代启示

明代文人宋濂所著《王冕好学》讲述了一个贫苦少年如何克服物质匮乏,在艰难环境中坚持求学的故事。王冕放牛时偷听私塾讲课,夜晚在佛寺长明灯下苦读,最终成为一代著名画家与诗人。这篇不足三百字的短文,千百年来激励了无数寒门学子。然而在当代社会,当知识获取变得前所未有的便捷,当功利主义教育观大行其道,重读《王冕好学》却让我们思考一个更为本质的问题:在物质丰富的今天,我们是否正在失去那种纯粹为求知而求知的珍贵精神?王冕的故事不仅是一段历史佳话,更是对现代人精神生活的一剂良药。
王冕求学的动力源于一种近乎本能的知识渴望。文言文中"冕小儿,恬若不见"的描写,生动展现了他在放牛时全神贯注偷听讲课的情景。这种不受外界干扰的专注状态,与现代人碎片化、功利化的阅读形成鲜明对比。在信息爆炸的今天,我们的注意力已成为商业资本竞相争夺的资源,深度阅读与思考反而成了奢侈品。王冕在物质极度匮乏的环境下,仍能保持对知识的纯粹热爱,这种精神品质在物质丰富的当代社会却显得尤为稀缺。当我们习惯性地问"读这个有什么用"时,或许已经远离了求知的本质意义。
当代教育体系中的功利主义倾向,与王冕好学的精神形成强烈反差。今天的学生读书常常是为了考试、升学、就业,知识本身的价值被异化为工具价值。王冕在佛寺"夜潜出,坐佛膝上,执策映长明灯读之"的画面,展现的是不为任何外在目的,只为满足内心求知欲的纯粹学习状态。法国哲学家阿兰·巴迪欧曾指出,真正的学习应当是一种"无条件的活动",不屈服于任何功利目的。王冕的故事提醒我们,教育最珍贵的部分或许恰恰在于那些看似"无用"的知识追求,正是这些"无用之用"塑造了一个人的精神世界与人格底蕴。
在消费主义盛行的当下,王冕的苦学精神提供了一种抵抗物质异化的精神资源。当代社会将人不断物化为消费者,而王冕的故事则展示了一种超越物质条件的精神自由。北宋思想家张载言"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这种宏大志向正是建立在非功利的知识追求基础上。王冕虽身处贫困,却通过求学实现了精神上的富足与自由。在物质主义泛滥的今天,我们更需要这种不为外物所役的精神独立性,让心灵在知识的海洋中找到栖息之地。
重读《王冕好学》,我们应当反思当代社会对知识价值的狭隘理解。王冕的故事告诉我们,真正的学习不应只是职业准备的阶梯,更应是精神成长的沃土。在知识获取如此便捷的时代,我们反而可能失去了那种因稀缺而珍贵的求知热情。也许,我们都需要在自己的生活中保留一片"无用阅读"的天地,像王冕一样,不为任何功利目的,只为心灵的自由与丰富。唯有如此,我们才能在物质丰富的时代,避免精神上的贫困,找到真正属于人的尊严与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