肤色之下的权力密码:种族歧视背后的结构性暴力

在美国种族关系的复杂光谱中,黑人群体与黄种人群体之间的紧张关系常常被简化为"黑人歧视黄种人"的二元命题。这种简化不仅掩盖了问题的本质,更转移了我们对种族主义真正根源的注意力。当我们深入剖析这一现象时,会发现所谓"黑人歧视黄种人"的表象之下,隐藏着更为深刻的结构性暴力与权力运作机制。种族歧视从来不是简单的群体对立,而是一个由历史、经济、文化等多重因素编织而成的权力 *** 。
美国种族关系的复杂历史为今天的群体间紧张埋下了伏笔。从19世纪华人劳工与爱尔兰移民的就业竞争,到20世纪民权运动后少数族裔资源的重新分配,黑人群体与亚裔群体在美国历史上既曾并肩抗争,也曾相互竞争。1982年陈果仁被两名白人汽车工人误认为日本人而殴打致死的事件,以及1992年洛杉矶暴动中韩裔商家遭受的损失,都揭示了种族暴力背后更为复杂的结构性因素。在这些事件中,表面上的族裔冲突实际上反映了经济焦虑、就业竞争和系统性种族主义的多重作用。
将"黑人歧视黄种人"孤立看待是一种危险的简化。种族歧视本质上是一种权力关系,而非简单的群体对立。在美国的种族等级制度中,黑人群体长期处于系统性压迫之下,而亚裔群体则经历了从"永远的外国人"到"模范少数族裔"的身份转变。这种差异化的种族化过程制造了群体间的隔阂与误解。当黑人在警察暴力面前高呼"黑人的命也是命"时,部分亚裔可能因"模范少数族裔"的神话而忽视了自身同样面临的种族主义威胁;而当亚裔因新冠疫情遭受攻击时,黑人群体也可能因历史形成的隔阂而反应不足。这种分裂恰恰是系统性种族主义最希望看到的结果。
经济不平等是加剧族裔间紧张关系的重要因素。在资源匮乏的社区,黑人、拉丁裔和亚裔群体往往被置于相互竞争的位置。教育机会、就业名额、住房资源等有限的社会资源分配,常常被种族化为"他们抢走了我们的机会"。这种零和思维忽视了真正的症结所在——资源分配的结构性不平等。当公立学校资金依赖于地方房产税时,贫困社区的各族裔孩子从一开始就被置于不利位置;当更低工资标准多年停滞时,各族裔低收入工人的利益实际上是一致的。将经济焦虑转化为族裔对立,只会让真正的压迫者逃脱责任。
媒体在塑造族裔形象方面扮演了关键而复杂的角色。黑人群体常被描绘为"危险的罪犯",而亚裔则被定型为"温顺的模范"。这些刻板印象不仅扭曲了现实,更在各群体间筑起了无形的墙。当一名黑人青年看到媒体中亚裔都是成功人士的形象时,可能产生不公感;而亚裔在看到黑人被过度犯罪化的报道时,也可能形成无意识的偏见。媒体对"黑人攻击亚裔"事件的选择性报道,更是加剧了这种分裂。我们很少看到媒体深入探讨这些事件背后的经济绝望、精神健康危机或警察保护不力等系统性因素。
要超越简单的"谁歧视谁"的框架,我们需要建立跨种族的团结意识。历史上,黑人与亚裔群体曾有过令人振奋的合作时刻。1960年代,黑豹党与亚裔活动家建立了联系;1980年代,杰西·杰克逊与亚裔团体共同争取民权;近年来,"黑人的命也是命"运动也得到了许多亚裔活动家的支持。这些团结的时刻提醒我们,真正的敌人不是彼此,而是维持种族等级制度的系统性力量。当亚特兰大的亚裔 *** 店遭遇枪击时,黑人社区发出的支持声音;当黑人遭受警察暴力时,亚裔活动家的声援——这些才是我们应该关注和放大的故事。
解构"黑人歧视黄种人"这一命题,我们看到的是一幅更为复杂的图景。种族主义是一套精密的权力系统,它通过分化被压迫群体来维持自身的稳定。在这个系统中,黑人、拉丁裔、亚裔、原住民等群体被置于不同的位置,承受不同形式的种族化过程,但都面临着同一套压迫机制。要真正解决种族间的紧张关系,我们需要超越简单的指责游戏,共同挑战系统性种族主义的根基。只有当所有受压迫群体认识到彼此命运的交织性,才能形成足以改变权力结构的力量联盟。
肤色之下的密码不是简单的对立,而是需要我们共同破解的结构性暴力。在这个意义上,关于"黑人是否歧视黄种人"的问题本身,可能已经偏离了对抗种族主义的核心战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