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消玉殒:《沉香如屑》中那些被遗忘的牺牲者

当《沉香如屑》的观众们为颜淡与应渊的虐恋唏嘘不已时,当社交媒体上充斥着对主角命运的热议时,很少有人注意到那些在仙侠世界中默默消逝的配角生命。这部改编自苏寞同名小说的仙侠剧,以其精美的服化道和复杂的情感纠葛吸引了大量观众,却在无意中揭示了一个残酷的现实:在宏大叙事的光环下,普通生命的消逝不过是"沉香"燃烧后飘散的"屑"末,转瞬即逝,无人问津。
剧中构建了一个等级森严的天界体系,这个体系不仅体现在权力结构上,更深刻地烙印在每个角色的命运中。当天界与魔界开战时,我们看到的是主角们的英勇与牺牲,却很少思考那些没有名字的天兵天将去了哪里。他们的死亡不过是背景板上的一串数字,是衬托主角光环的必要牺牲。这种对生命价值的差异化对待,恰如沉香燃烧时产生的珍贵香气与无用灰屑的关系——我们珍视前者,无视后者。
《沉香如屑》中的配角们构成了这个仙侠世界的"结构性牺牲者"。他们存在的全部意义似乎只是为了推动主角的成长或衬托主角的伟大。萤灯仙子、玄襄、甚至早期的余墨,在他们尚未获得叙事重要性之前,都不过是主角路上的垫脚石。当颜淡为爱情痛苦时,有多少观众记得那些因她决定而间接丧生的生命?当应渊为责任挣扎时,谁又计算过他的每个选择背后牺牲的普通人?这种叙事暴力将某些生命神圣化,同时将其他生命工具化,构建了一个扭曲的价值体系。
更值得深思的是观众对这种叙事逻辑的全盘接受。我们为何能对配角的死亡无动于衷?为何会认为某些牺牲是"必要的代价"?这种心理机制与现实世界中对弱势群体苦难的麻木何其相似。在社交媒体时代,我们为虚构角色的命运哭得死去活来,却对真实世界中的苦难逐渐丧失同理心。《沉香如屑》像一面镜子,照出了我们选择性共情的残酷本能。
剧中有一个极具象征意义的细节:沉香燃烧殆尽后,珍贵的香气被人铭记,而灰屑则被随手拂去。这恰如剧中对待不同角色的态度——某些生命被铭记,某些生命被遗忘。但如果我们换个角度思考:没有灰屑,何来沉香?没有普通人的牺牲,何来英雄的传奇?这种二元对立的价值观是否本身就是一种暴力?
解构《沉香如屑》的叙事逻辑,我们或许能获得一种新的观看视角:不再只为主角流泪,也看到那些被叙事抛弃的生命;不再只赞美伟大的牺牲,也质疑牺牲是否必要;不再只沉醉于爱情的美,也思考美背后的代价。每个生命都应当有讲自己故事的权利,而不是成为他人传奇的注脚。
当我们下次为仙侠剧中的爱情感动时,不妨想一想那些没有台词的角色,那些在背景中战斗至死的士兵,那些因主角决定而改变命运的普通人。他们的故事同样值得被讲述,他们的牺牲同样值得被铭记。唯有如此,我们才能真正理解《沉香如屑》这个标题的全部含义——不仅看到沉香的珍贵,也看到如屑般被忽视的生命重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