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堂 学堂 学堂公众号手机端

黑人牙膏怎么样(中国更好前十名牙膏)

miaosupai 1周前 (08-16) 阅读数 7 #新闻资讯

从"黑人"到"好来":一个牙膏品牌背后的文化祛魅与身份重构

黑人牙膏怎么样(中国最好前十名牙膏)
(图侵删)

在中国日化用品市场,"黑人牙膏"曾是一个家喻户晓的品牌。其醒目的黑白包装、清凉的薄荷口感以及标志性的"黑人笑脸"商标,构成了几代中国人的集体记忆。然而2020年,这个拥有八十余年历史的品牌宣布更名为"好来",这一看似简单的商业决策背后,却折射出全球化时代品牌文化认同的深刻变革。黑人牙膏的变迁史,不仅是一部商业品牌的进化史,更是一面映照文化权力关系变迁的镜子,揭示着商品符号如何被赋予、剥夺又重构其文化意义。

黑人牙膏诞生于1933年的上海,由严柏林、严中立兄弟创立。其英文名"Darkie"及黑人形象商标,源于当时美国流行的黑人演艺者形象。在殖民文化影响犹存的民国时期,这种异域风情包装恰恰成为产品"国际化"的象征。颇具反讽意味的是,这个由中国企业家创立的品牌,却在无意间复制了西方殖民话语中的种族刻板印象——将黑人形象商品化、奇观化。品牌最初的广告甚至宣称"黑人牙齿为何如此洁白",将黑人身体特征转化为产品功能的证明,这种叙事方式无疑带有浓厚的东方主义色彩,是本土品牌对西方文化霸权不自觉的内化。

随着品牌所有权几经更迭,黑人牙膏在1985年被美国高露洁棕榄公司收购50%股份,这一跨国资本运作使品牌的文化争议进入新阶段。在欧美社会种族敏感性日益增强的1980年代末,高露洁迫于舆论压力将英文名从"Darkie"改为"Darlie",但中文名称及黑人形象商标在中国及亚洲市场得以保留。这种"一国两制"式的品牌策略,揭示了跨国公司灵活运用"文化相对主义"的商业智慧——在西方市场迎合政治正确,在东方市场继续消费种族符号。这种割裂恰恰印证了后殖民理论家霍米·巴巴所说的"文化杂交性",全球品牌在不同地域呈现出截然不同的文化面貌。

时间推进到21世纪第二个十年,全球社会文化格局发生深刻变化。中国消费者种族意识觉醒,社交媒体放大了文化挪用争议,加之"黑人的命也是命"运动影响全球,黑人牙膏终于迎来彻底转型。2022年,品牌宣布全面启用"好来"名称,包装上去除黑人形象,改为抽象的字母"D"标志。这一自我革命式的品牌更新,反映了中国企业面对全球文化政治新秩序的适应性调整。值得玩味的是,更名后的"好来"取自"好来好去"的吉祥寓意,标志着品牌叙事从异域想象回归中华文化语境,完成了文化符号的本土化重构。

黑人牙膏的蜕变历程为当代品牌建设提供了深刻启示。在文化全球化深入发展的今天,任何忽视身份政治敏感性的品牌都将面临生存危机。数据显示,更名后的"好来"牙膏2022年在中国市场份额不降反升,达到20.1%,证明脱离争议性文化符号后的品牌依然可以通过产品力赢得市场。这提示我们:品牌的真正价值应当建立在产品质量与消费者体验之上,而非对某些文化符号的简单占有。当Z世代消费者更关注成分、功效与价值观认同时,传统文化符号的营销魔力正在消解。

从"黑人"到"好来",这个牙膏品牌的演进轨迹勾勒出一幅文化权力转移的微缩图景。它告诉我们,在全球化的商品世界中,文化符号的流动从来不是单向的,而是充满协商、对抗与重构的复杂过程。一个真正具有生命力的品牌,应当既能敏锐感知文化政治的脉动,又能超越符号层面的争议,回归创造用户价值的本质。黑人牙膏的故事尚未结束,但它已经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思考商品、文化与身份关系的绝佳案例——在这个日益互联的世界里,每个品牌都不得不在文化认同的钢丝上谨慎行走,稍有不慎便会坠入符号政治的深渊。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xx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xx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热门
标签列表

    从"黑人"到"好来":一个牙膏品牌背后的文化祛魅与身份重构

    黑人牙膏怎么样(中国最好前十名牙膏)
    (图侵删)

    在中国日化用品市场,"黑人牙膏"曾是一个家喻户晓的品牌。其醒目的黑白包装、清凉的薄荷口感以及标志性的"黑人笑脸"商标,构成了几代中国人的集体记忆。然而2020年,这个拥有八十余年历史的品牌宣布更名为"好来",这一看似简单的商业决策背后,却折射出全球化时代品牌文化认同的深刻变革。黑人牙膏的变迁史,不仅是一部商业品牌的进化史,更是一面映照文化权力关系变迁的镜子,揭示着商品符号如何被赋予、剥夺又重构其文化意义。

    黑人牙膏诞生于1933年的上海,由严柏林、严中立兄弟创立。其英文名"Darkie"及黑人形象商标,源于当时美国流行的黑人演艺者形象。在殖民文化影响犹存的民国时期,这种异域风情包装恰恰成为产品"国际化"的象征。颇具反讽意味的是,这个由中国企业家创立的品牌,却在无意间复制了西方殖民话语中的种族刻板印象——将黑人形象商品化、奇观化。品牌最初的广告甚至宣称"黑人牙齿为何如此洁白",将黑人身体特征转化为产品功能的证明,这种叙事方式无疑带有浓厚的东方主义色彩,是本土品牌对西方文化霸权不自觉的内化。

    随着品牌所有权几经更迭,黑人牙膏在1985年被美国高露洁棕榄公司收购50%股份,这一跨国资本运作使品牌的文化争议进入新阶段。在欧美社会种族敏感性日益增强的1980年代末,高露洁迫于舆论压力将英文名从"Darkie"改为"Darlie",但中文名称及黑人形象商标在中国及亚洲市场得以保留。这种"一国两制"式的品牌策略,揭示了跨国公司灵活运用"文化相对主义"的商业智慧——在西方市场迎合政治正确,在东方市场继续消费种族符号。这种割裂恰恰印证了后殖民理论家霍米·巴巴所说的"文化杂交性",全球品牌在不同地域呈现出截然不同的文化面貌。

    时间推进到21世纪第二个十年,全球社会文化格局发生深刻变化。中国消费者种族意识觉醒,社交媒体放大了文化挪用争议,加之"黑人的命也是命"运动影响全球,黑人牙膏终于迎来彻底转型。2022年,品牌宣布全面启用"好来"名称,包装上去除黑人形象,改为抽象的字母"D"标志。这一自我革命式的品牌更新,反映了中国企业面对全球文化政治新秩序的适应性调整。值得玩味的是,更名后的"好来"取自"好来好去"的吉祥寓意,标志着品牌叙事从异域想象回归中华文化语境,完成了文化符号的本土化重构。

    黑人牙膏的蜕变历程为当代品牌建设提供了深刻启示。在文化全球化深入发展的今天,任何忽视身份政治敏感性的品牌都将面临生存危机。数据显示,更名后的"好来"牙膏2022年在中国市场份额不降反升,达到20.1%,证明脱离争议性文化符号后的品牌依然可以通过产品力赢得市场。这提示我们:品牌的真正价值应当建立在产品质量与消费者体验之上,而非对某些文化符号的简单占有。当Z世代消费者更关注成分、功效与价值观认同时,传统文化符号的营销魔力正在消解。

    从"黑人"到"好来",这个牙膏品牌的演进轨迹勾勒出一幅文化权力转移的微缩图景。它告诉我们,在全球化的商品世界中,文化符号的流动从来不是单向的,而是充满协商、对抗与重构的复杂过程。一个真正具有生命力的品牌,应当既能敏锐感知文化政治的脉动,又能超越符号层面的争议,回归创造用户价值的本质。黑人牙膏的故事尚未结束,但它已经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思考商品、文化与身份关系的绝佳案例——在这个日益互联的世界里,每个品牌都不得不在文化认同的钢丝上谨慎行走,稍有不慎便会坠入符号政治的深渊。

  • 怏怏是什么意思(恹恹和怏怏)
  • 年产150亿颗鸡蛋!法国缘何也闹“蛋荒”
  • 联想是怎么背叛中国的(联想最大股东是美国吗)
  • 好看的古装电视剧排行榜前十名(十大好看的古装电视剧)
  • 猎德村有多富(猎德村拆了补多少亿)
  • 糖人是什么意思(糖人是骂人吗)
  • 苟且之事是什么意思(做苟且之事的上一句)
  • 册组词(册的四字词语)
  • 红色经典诗词作品(10幅红色主题书法作品)
  • 扎眼的意思(女人扎眼是什么意思)
  • 翰林的意思(翰林相当于现在什么官)
  • 有谁能真正明白你的心是什么歌(歌词有谁能够了解是什么歌)
  • 兰蔻明星产品(兰蔻的明星产品是哪一款)
  • 顺治通宝19种背面图及价格(雍正通宝图片及价格表)
  • 资助是什么意思(资助的钱要还吗)